資訊信息
Information我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大勢與突破方向!
時間:2024-06-06文章編輯:防爆云
我國工業軟件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市場規模穩步壯大,供給能力有效提升,發展環境持續優化,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以來,得益于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需求的不斷釋放,我國工業軟件將迎來穩健發展,產業規模持續增長、產業鏈韌性、科創能力不斷增強,開放、合作、協同的工業軟件生態環境將更加完善。
當前產業發展形勢的基本判斷
1.政策組合拳持續發力工業軟件發展按下“快進鍵”
今年以來,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型工業化的決策部署,國家及地方緊抓高質量發展總要求,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措施鼓勵工業軟件行業發展與創新。
國家層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質量強國建設綱要》進一步強調工業軟件產業基礎支撐作用,支持工業軟件關鍵技術突破。工業和信息化部陸續印發《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2023—2025年)》《“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等產業政策,為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和創新突破提供了更為明確的方向;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關于開展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強調工業軟件對提高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意義。
地方層面,北京、山東、浙江、江蘇、遼寧等多地積極部署工業軟件產業專項政策和行動,發布各類鼓勵支持政策文件20余個。例如,江蘇印發《關于加快工業軟件自主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持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壯大工業軟件生態體系,提出每年發布推廣優秀工業軟件產品和應用解決方案、首版次軟件產品100項以上,對于重點工業軟件企業最高獎補1億元。廣東建立首期21億元規模的工業軟件產業基金,用于支持工業軟件及其產業鏈上下游領域技術領先的未上市企業。
伴隨各項產業政策的陸續落地實施,我國工業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有望迎來較大進展。一方面,隨著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扎實推動,工業軟件作為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基礎能力,有望迎來高速增長需求;另一方面,地方產業政策走深走實,以破解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問題為出發點,立足本地優勢,系統布局,配套政策更加多樣,服務更加精準,將有力推動工業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
2. 數字化轉型“點線面體”全面鋪開工業軟件產業迎來多重增長動力
隨著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對工業軟件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產業規模、企業數量實現“雙提升”。從產業規???,工業軟件產品收入保持穩健增長態勢,市場規模從2017年的1293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2407億元,年均增速17.23%,2023年1—11月實現收入達2509億元。從產業創新看,工業軟件產業創新駛入“快車道”,細分領域工業軟件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市占率超過海外競品;優秀工業軟件產品不斷涌現,累計達到69款,覆蓋汽車、船舶、核電、鋼鐵、模具、礦山等重點應用領域。從產融情況看,華天軟件、喆塔科技、三維家等數十家工業軟件企業完成億元級融資;索辰軟件、固高科技、浩辰軟件等工業軟件企業相繼上市。
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隨著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以及各項國家和地方重要專項政策的貫徹落實,工業軟件作為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的核心技術支撐,市場需求將持續釋放,預計2024年中國工業軟件收入將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快速增長勢頭,突破3000億元大關。
3. 新數字技術賦能作用凸顯 加速重塑工業軟件技術生態
當前,新數字技術對工業軟件技術生態的賦能作用日益凸顯,工業軟件一體化、云端化、融合化趨勢明顯。一體化方面,中望軟件發布CAD+CAE+CAM綜合解決方案,實現設計仿真制造一體化,并成功在船舶、汽車、電子等多行業多場景落地應用;數碼大方CAXA CAD/PLM2024全線產品實現CAXA 3D、2D、CAPP、CAM等多專業組合應用,形成設計工藝制造一體化獨特優勢。云端化方面,概倫電子發布EDA上云聯合解決方案,高度集成阿里云的云原生、數據智能中心、服務平臺等PaaS層核心產品實現EDA上云,進一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緊密合作。融合化方面,云廬科技發布全球首款CAE領域大模型——CAEGPT,實現快速生成獨立完整的CAE代碼,為行業技術創新和應用注入強勁活力。蘇州浩辰緊跟技術發展前沿,在三維CAD中引入AI與機器學習技術,用于感知并預測操作趨勢。
新數字技術對工業軟件的產品形態、創新方式、交互模式、產業價值分配將影響深遠。隨著國內企業對新興技術的持續探索與實踐,將加速促進工業軟件行業新業態、新形式的跨越式發展,在推動一體化平臺、云計算、開源、“人工智能技術+工業軟件”快速融合的同時,工業軟件的產品將從單一化、孤島化向一體化、協作化進一步轉變,部署模式向云端遷移的步伐加快,軟件產品的開發與使用也將更加的多元靈活。
4. 生態“紅利”持續釋放以特色園區為載體的工業軟件產業生態加速構建
全國范圍內,以工業軟件名園為代表的特色園區創新生態更加活躍,生態“紅利”正逐漸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新動力。一方面,特色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吸引上下游企業入駐,形成了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條,在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研發效率的同時,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合作與創新,形成良性互動的產業氛圍;另一方面,特色園區通過搭建創新平臺、健全公共服務、完善創新政策等措施,吸引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園區集聚,為園區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創新動力,推動產業不斷向協同化、高端化方向發展。
例如,蘇州工業軟件園放大制造業基礎優勢,緊扣工業軟件、企業培育、關鍵平臺等重點領域加勁發力,推進核心技術、關鍵產品、集成應用等體系化創新,圍繞工業軟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嵌入式軟件等領域實現軟件業務收入超750億元,培育華興源創、凌志軟件、友誼時光等境內外上市公司12家,區內軟件企業參與制訂國際標準2項、國家標準37項,已發展成為工業軟件的“創新策源地”。
未來,特色園區圍繞產業鏈將加速部署創新鏈,工業軟件創新生態將持續優化,各類創新要素加速向園區集聚,持續釋放生態紅利,載體、金融、人才等要素的資源配置更加完善,通過場景帶動,將加速形成“關鍵技術+主要產品+新型服務”的工業軟件技術鏈條,不斷提升核心技術水平與市場競爭力。
三大問題需要重點關注
1. 產業供給與工業經濟發展尚不匹配
據預測,2024年中國工業軟件市場規模或將達到3073億元,但是總體規模仍無法與工業經濟規模相匹配。具體來看,我國工業軟件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領域的創新水平不斷提升,但是還存在產品層次不高、產品創新不夠等問題,尤其是在高端工業控制、產品定制化服務等領域,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隨著全國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的深入實施,制造業加快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對高端工業軟件需求越來越大,亟須提升工業軟件產業發展質態,更好支撐制造業實現“智改數轉網聯”以及產業鏈轉型升級。
2. 創新能力與產業安全要求還有差距
在三維研發設計、復雜生產管理和精細管控軟件等領域仍存在供給不足風險。而國內工業企業出于對產品質量、產品穩定性,以及產品研發進度的考慮,優先使用國外先進成熟產品,導致我國工業軟件產品難以在工業實際場景中驗證迭代,這種應用環境的缺失使得產業競爭劣勢愈加明顯。
同時,工業軟件研發周期長、迭代速度慢,與通用軟件相比適用場景窄,導致軟件企業也不愿加大研發投入,工業軟件產業鏈發展難以閉環。此外,工業軟件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大、盈利能力不足、財務狀況不佳等,很難成為投資者的“心頭好”。
3. 產業鏈上下游生態合力相對較弱
與常規軟件發展路徑不同,工業軟件產業生態的正常運行受到上下游產業制約,需要上下游軟件之間的匹配和兼容,并在下游的應用中不斷迭代優化,同時也需要工業軟件企業與上游軟硬件供應商、下游需求方形成緊密協作關系。此外,人才是支撐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壯大的核心力量,高端人才更是核心中的核心。
目前,我國工業軟件人才供給能力尚需進一步提高。軟件人才懂開發,但是不懂工業制造流程,導致開發的軟件與產業需求不匹配,差距較大;工業制造人才懂生產工藝流程,但不懂開發,人才供需環節亟待進一步暢通。總的來說,工業軟件的產業支持政策體系亟須完善,供需產業主體間的協同能力依然較弱,存在脫節現象,貫穿工業軟件產業上下游各環節的大生態合力亟待提升。
強化政策支撐
提升產業鏈綜合競爭水平
1. 健全工業軟件產業配套服務保障體系
圍繞新型工業化建設需要,適時調整工業軟件產業發展戰略和路徑,成立工業軟件高質量領導小組,統籌抓好產業發展,出臺“工業軟件+”政策,整體規劃工業軟件產業發展路徑。
采用政策矩陣代替“一刀切”,提高政策精準度,加大科技、人才、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合力,基礎型、應用型、專業型工業軟件分類施策,提高發展目標精準度,探索多主體參與機制,提高主體創新協同度。
鼓勵社會資本設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基金,支持工業軟件產業研發、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市場推廣等活動,激發市場創新活動。
2. 加強產業協同攻關 暢通產業供需循環關鍵卡點
以行業應用為導向,圍繞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引導制造業企業面向重點領域開放應用場景,強化關鍵共性基礎研究與產業重點應用銜接,逐步推進工業軟件的創新應用和落地推廣。
搭建工業軟件行業應用體驗中心,聚合政產學研用金多方資源,建立包括企業庫、產品庫、關鍵技術庫等在內的產業鏈數據庫,推動工業軟件產業鏈供需雙方精準對接,加快工業軟件產品推廣應用。
3. 優化產業生態環境
持續加大對中國軟件名園的支持力度,根據當地的資源狀況、市場需求和產業基礎等,對園區產業進行精準定位,著力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屬性的專業特色園區。
建設工業軟件產業資源對接平臺,推動智能制造企業與工業軟件企業“結對子”,促進產業上、中、下游企業的深度融合,以應用為牽引,加強宣傳,以點帶面,推進工業軟件的應用推廣。
4. 提升工業軟件人才供給能力和水平
深化產學研合作,鼓勵軟件行業與工業制造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依托校企聯合實驗室/研發中心,引導工業制造企業更多參與到教材編寫、授課等環節,結合制造企業實際需求和案例,為工業軟件人才提供更多針對性內容,進一步提升軟件開發人才對工藝制造流程的認知。
鼓勵工業軟件進校園,增強學生對工業軟件的興趣和熱情,強化工業軟件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進一步提高工業軟件人才儲備。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引進和培育具有工業軟件背景和經驗的教師,提升其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進一步完善教師考評體系,豐富實踐考評內容,探索建立工業企業與校園的雙輪崗機制,為教師提供更多實踐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