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信息
Information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 “智能制造”領域上市公司分布最多
時間:2022-12-29文章編輯:防爆云
12月27日,天眼查發布《2022中國數字經濟主題報告》。報告從數字經濟整體概況和五大代表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入手,展現中國數字經濟現狀及發展前景和機遇。透過報告,不同城市根據自身的優勢和方向,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數字+實體經濟”結合之路。
報告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9%,北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此外,在互聯網領域,北京已有34家企業入選“2021年中國互聯網綜合實力前百家企業”,北京數字經濟實力之強勁可見一斑。
多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成效顯著
數字經濟是指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發展數字經濟目前已成為國家戰略,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正在成為新時代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和關鍵力量,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
當今,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層級不斷提升,諸多領域政策以頂層設計的形式陸續出臺;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焦點更加集中,數字技術、數據要素、融合發展等成為戰略重點;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加快落地,各地區以多部門協作機制、發布指南與路線圖等方式推動數字經濟實施見效;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主體日漸豐富。
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數字經濟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我國數字經濟加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從增速來看,2012-2021年,GDP和數字經濟平均增速分別為8.9%和15.9%。從占比來看,2012-2021年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由20.9%提升至39.8%,占比年均提升約2.1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與地區經濟GDP、頭部企業數、投融資事件、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規模等息息相關。以北、上、深、蘇、杭為代表的GDP萬億城市,無論從5G建設、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等方面凸顯出發展數字的雄厚基礎和潛力。
作為中國的大型城市,在數字經濟發展上,上海、蘇州、深圳的數字經濟延伸滲透,在第二產業更為突出。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是產業數字化的代表。天眼查報告顯示,2019-2021年,上海新能源汽車領域專利申請量快速增長,均突破了10000件,持續的高質量技術創新為上海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穩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依托長三角雄厚的制造業基礎,蘇州在智能制造領域長線發展。天眼查報告顯示,蘇州市2021年高技術制造業產值140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4.0%。 截至2021年底,蘇州已有6000多家工業企業推進實施了8000多個“智改數轉”項目,工業互聯網規上應用企業近5000家;擁有全球“燈塔工廠”5家,數量占全國七分之一,制造業數字化在數量和質量上均取得領先。
當前,“數字經濟”在深圳的經濟發展中位居決定性地位。天眼查報告顯示,2021年,深圳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90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30.5%,規模和質量位居全國大中城市之首。面對數字經濟巨大“風口”,深圳出臺政策措施,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全力構建數字經濟產業新生態,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以及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標桿城市和全球數字先鋒城市。而在全市的數字經濟版圖中,深圳寶安區是“產業高地”。天眼查報告顯示,在深圳市電子信息相關企業數量地域分布中,寶安區位列首位。
杭州是數字經濟的前沿探索者,聚焦人工智能、跨境電商、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等主導產業,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天眼查報告顯示,杭州集聚了全省36%的人工智能核心企業,創造了全省三分之一跨境電商出口知名品牌、全國三分之二出口零售平臺和全國七成跨境電商支付交易額。2022年1-7月,在自貿試驗區帶動下,杭州數字貿易額占全省比重達41.8%。此外,杭州還擁有年營收超千億數字經濟企業2家、超百億企業20家,位居全國之首。圍繞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的目標,杭州在數字經濟發展上成效顯著。
北京34家企業躋身互聯網企業百強
北京是國內政策的重要“窗口”,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標桿城市。報告顯示,北京的數字經濟及其相關產業發展較為突出:天眼查報告顯示,在發展規模上,2022年前三季度,北京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28萬億元,同比增長3.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高達42.7%。北京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規模居全國首位。
此外,在互聯網領域,北京已有34家企業入選“2021年中國互聯網綜合實力前百家企業”,入選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其中,百度、京東、美團、字節跳動、快手、360等企業排名位于榜單前十。此外,還有58家企業入選“國家鼓勵的重點軟件企業” ,北京互聯網產業綜合實力之強勁可見一斑。
近日,數字經濟的“北京方案”又一次迎來新突破。1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意味著,北京向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邁進的過程中,有了更堅實的法治保障。
《北京市數字經濟促進條例》,確立了“立足高精尖產業集聚優勢,建設‘數字生產’高地、提升‘數字治理’能力,打造‘數字生活’城市,按照‘一基、兩化、多場景’的思路高標準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目標,為城市數字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政策支撐。
在數據要素方面,2022年,我國首家新型數據交易所——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率先建立國際化的數字經濟中介產業體系。北數所聯合部分具備合規數據資源或授權運營某類數據的合作方,打造數據“保險箱”和“加工廠”——數據托管體系。該體系包含數據資源擁有方、授權運營方、安全保障方、合規處理方、場景應用方等各類具備較高的公信力的機構,通過對受托數據進行標準化清洗和脫敏處理,對數據來源和采集過程進行合法性驗證,實現數據的合規存儲、授權管理和市場應用。數據經紀體系側重于數據的場景化利用,通過對接數據資源、開展經紀服務、撮合進場交易、解決客戶需求、參與價值分配,活躍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可信有序流通和市場化利用,加速數據與經濟活動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報告發現,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動力,具體來說有三方面的影響。
首先,數字經濟投資發揮“牽引器”作用,帶動投資提質增效。2022年上半年,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9.9%,高于固定資產投資13.8個百分點,5G基站、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經濟新基建投資高速增長,其中5G基站新增42.9萬個,按照平均每個基站造價40萬估算,直接拉動投資超1500億元,同比增加125%
其次,數字經濟消費發揮“助推器”作用,釋放消費增長新動能。一方面,數字化消費在增強網絡外部性的同時顯著提高供需匹配效率,擴大傳統消費規模。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6.3萬億元,同比增長3.1%,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3.8個百分點,占比提升至22%,對社零增長的貢獻率接近30%。另一方面,各項新技術加速落地應用,小眾化、個性化消費需求不斷被滿足,促進消費潛力釋放。
第三,數字經濟貿易發揮“加速器”作用,促進高水平雙循環。伴隨數字技術蓬勃發展,數字貿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興起,加速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產品鏈、服務鏈重構,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疫情影響下,實體企業和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加快,持續推動跨境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據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1.98萬億元,增長15%。
從天眼查發布的報告中,也可以進一步看出產業數字化持續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新引擎。伴隨著數字技術的創新演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2021年,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占GDP比重為32.5%,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向縱深加速發展。
產業數字化上市公司分布中,“智能制造”領域上市公司分布最多,有2443家公司占比67%:第二為“其他數字化效率提升業,有642家公司占比18%:第三占比最多的為”數字商貿“,有243家公司占比7%:之后按占比排名分別是”數字金融“、”智能交通“、”智慧農業“、”數字社會“和”智慧物流“。而數字產業化的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電子元器件及設備制造“領域,有357家公司占比34%:其次集中在”信息技術服務“領城,有151家公司古比14%:”軟件開發領域有128家公司占比12%:其余分類占比均不到10%。